邮箱:sh-zz@sh-zz.com.cn

润滑设备类
 稀油类
 * 稀油站
 * 稀油润滑元器件
 干油类
 * 电动润滑泵
 * 手、脚动润滑泵
 * 手、电动加油泵
 * 给油器、分配器
 * 干油通用部件
 * 干油操纵控制阀
液压产品
附件
高压油泵类
CY14-1B斜盘式轴向柱塞泵
CY-Y系列油泵电机组
 BCY14-1D内控型柱塞泵
 
  
SRB-2.0型手动润滑泵(10MPa、20MPa)

一、使用条件

手动润滑泵是一种人力板动手柄操作排出润滑剂的小型润滑泵,可直接安装于机器的壁板或机架上。基本型可直接与单线分配器组成手动单线集中润滑系统;基本型配上换向阀与双线分配器组成手动双线终端式集中润滑系统。
本泵适用于润滑频率较低(一般给油间隔为8小时以上),配管DN10长度不超过50米,润滑点不超过40点的单机小型设备上,作为集中润滑供送润滑剂的装置。

二、技术参数

型 号
公称压力Mpa
额定排量ml/循环
贮油筒容积
重量kg
标准型号
引进型号
SRB-2.0/1.0-DG
KM-3M
20
2.0
1.0
10
SRB-2.0/1.0-SG
1.0
12
SRB-2.0/3.5-DG
KM-12M
3.5
19
SRB-2.0/3.5-SG
3.5
21
SRB-2.5/1.5-D
KMO-3M
10
2.5
1.5
10
SRB-2.5/1.5-S
1.5
12
SRB-2.5/5.0-D
KMO-12M
5.0
18
SRB-2.5/5.0-S
5.0
20
使用介质为锥入度265(25℃,150g)1/10mm的润滑脂(NLGI0#-2#)和粘度等级大于N68的润滑油,适用环境温度-10℃~40℃。
三、 外形尺寸                    
四、型号标注说明
五、工作原理
手动润滑泵是人工扳动手柄,通过齿轮1带动齿轮活塞2往复运动实现给脂的。当活塞处于图示右端极限位置时,左端油腔容积增大形成真空,于是贮油筒内的润滑剂在弹簧和活塞片的作用下从吸油口吸入活塞左端油腔内。当活塞向左移动时,被吸入的润滑剂压入孔道Ⅰ并把滑阀4推向右端极限位置,顶开单向阀5从出油口排出,此时,活塞右端油腔容积逐渐增大,润滑剂被吸入,在活塞返回向右移动时,充满润滑剂的油腔又逐渐变小,挤压润滑剂进入孔道Ⅱ,推动滑阀4向左移动,顶开单向阀5从出油口排出,泵底部配装换向阀,扳动换向手柄至左右二极限位置可实现双线供剂。

六、操作方法
单线型:
1、将回油指示器的指示杆推进。
2、摆动手柄前后运动,压力表指针波动变化,证明系统分配器在给油。
3、回油指示器的指示杆全部冒出,证明系统分配器已完成一个给油循环。
4、将回油指示器的指示杆推进为下一个循环作准备。
双线型:
1、将换向阀手柄扳至左位,主管路I供油,主管路II卸荷。
2、摆动泵手柄前后运动,压力表指针波动变化,证明系统分配器在给油。
3、泵上压力表指示压力值上升并保持稳定,证明系统分配器第一周期动作完毕。
4、操纵换向阀手柄至右位,主管路II供油,主管路I卸荷。按2、3条进行操作,完成系统一个循环动作。
5、将换向阀换向,卸除管路II压力,为下一个循环准备。

七、使用说明
1、手动润滑泵应垂直安装,泵的上方及周围要留有指示杆上升补脂操作的空间。需在室外或环境恶劣的场合安装时,应将泵置于防护罩内
2、贮油筒内无润滑剂时,不准操纵手柄。
3、向贮油筒内加注润滑脂,必须使用专用的手动或电动加油泵从加油口充填;润滑油从贮油筒顶部加入。
4、使用压力不允许超过泵的公称压力。
5、安全保险片不允许二片重叠使用,不允许采用其它材料代用。
6、单线型泵上回油指示器的作用是操作者通过观察指示器活塞的运动行程,就可知道润滑系统的供油润滑状况。使用时,先计算好各润滑部位所需的给油量,配置分配器,并把主分配器上多设的一个出油口与手动润滑泵的回油口相接通,使润滑剂返回到指示器中,如返回的油量累计达到3.2 8mL,则指示器的活塞指示杆全部伸出,表示各润滑点已根据需要完成一个周期的给油,应停止供油并把回油指示器的指示杆推进。

以本图为例:各轴承每4小时需油量为3.2ml,9.8ml,9.8ml,6.5ml,由M-3分配器(10T-30T-20T)组成.操作手动润滑泵时,从10T中间体的一个出口润滑油剂返回到泵上回流指示器,直至其柱塞顶出,表示所需给油量已送到各轴承.
故障现象
 故障原因  排除方法
泵的输出压力升不上去
 1.压力表损坏
2.贮油器和配管里进入空气
3.保险片破裂
4.使用时间很长,柱塞与套过度磨损
5.单向阀失灵
 1.更换压力表
2.打开排气阀排气
3.更换保险片
4.更换零件
5.清洗单向阀,更换弹簧
泵的输出压力急剧上升
 1.换向阀换向未到位
2.管路阻塞
3.分配器动作不良
 1.换向位阀
2.检查管路
3.观察分配器动作情况
技术支持:HUOSU

© 上海中重流体控制设备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2006